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,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运行周期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。地球每365天围绕太阳公转一周,每24小时自转一次。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保持一定的倾斜,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。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°所到达的一定位置。以北半球来讲,太阳直射在北纬23.5度时,天文上就称为夏至;太阳直射在南纬23.5度时称为冬至;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、冬两季的中间了。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,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,这也就到了春、秋两季的中间,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。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,一一相间。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,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,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,中气在21日,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,中气在23日,二者前后不差1~2日。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、物候现象、气候变化三种。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: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8个节气,其中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齐称“四立”,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。反映温度变化的有:小暑、大暑、处暑、小寒、大寒5个节气。反映天
∨